人的一生中,會面臨各式各樣的問題。小至馬桶水管不通,大到公司營運不佳,可以說,我們的一生,都在解決各種問題中度過。有人面對問題時,處變不驚,可以有條有理的應對;有人面對問題時,則是手忙腳亂,把小問題弄成大問題。因此,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你會怎麼分析問題呢?
在〈麥肯錫工作法〉、〈為什麼聰明人都用方格筆記本〉等書中提到,麥肯錫常用的一種分析邏輯是「天空、下雨、帶傘」法則。(當然我沒有待過麥肯錫,不確定麥肯錫公司是不是真的在用這個法則,但不影響這個法則的重要之處)。這個法則,指的是「當我們看到充滿烏雲的天空,我們會覺得可能會下雨,因此會帶傘出門」。
這不是常識嗎?跟分析問題有甚麼關係呢?
其實,在這個思考的過程當中,包含了「事實」、「解釋」、「行動」三個要素。「天空中烏雲密布」,這是事實;「可能會下雨」,這是我們對於事實的解釋;「我要帶傘」,這是我們因為對於情境的解釋,所做出的因應措施。
「事實、解釋、行動」法則,就是我們在分析以及解決問題時,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法則。
評估病人的方式
在醫院,醫師評估病人的方式,是透過「S、O、A、P」的架構進行的。S 是 subjective,指的是病人的主觀陳述;O 是 objective,指的是客觀的證據,例如理學檢查、實驗室檢查、影像檢查的結果;A 是 assessment,指的是綜合主觀陳述以及客觀證據之後,所做的評估;而 P 是 plan,指的是我們做出評估後,所採取的治療措施。
在這個過程中,S、O 指的就是「事實」,A 就是「解釋」,P 就是「行動」。可以說,我們在評估病人的過程,也是依照「事實、解釋、行動」的法則來進行的。
這個法則為何重要
雖然這個法則看起來很簡單,但很多時候,人們分析問題,往往會忘記遵從這個法則。
其中一種狀況,是我們只看到部分事實。而我們用這些不完整的資訊,做出不正確的解釋,進而做出錯誤的行動。
第二種情況,是我們完全倒轉了「事實、解釋、行動」的順序,而變成先有個人偏好的判斷,再尋找支持自己判斷的事實,進而強化自己的判斷,並做出行動(這叫做「確認偏誤」,之後也會針對這個主題進一步討論)
因此,我們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先蒐集足夠的事實,並藉由這些事實做出合適的判斷,再尋找能夠解決問題的行動。是分析及解決問題過程當中,非常重要的事。
後記
我們在醫院,日復一日的治療著病人,除了學習醫學知識之外,其實在不知不覺中,也磨練了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式。因此,未來如果面對各種問題,不妨嘗試著利用在醫院學到的分析架構:「S、O、A、P」(「事實、解釋、行動」),或許那些看似複雜的難題,就會迎刃而解。
醫師職涯系列文章
【學習篇】臨床學習的技巧:從學習理論出發
【職涯篇】選科怎麼選?關於職涯,可以參考的思維模式
【職涯篇】米德人物誌訪談:哈佛醫學教育的思辨與激盪收聽筆記
【心態篇】其實你沒有那麼差:關於冒牌者症候群
【心態篇】如何面對焦慮
【工作篇】專業也必備的話語權
【工作篇】年輕工作者必修的六項技能-上:時間管理、專案管理、Excel
【應用篇】你學的不只是看病,更是解決問題的方法-1:從事實到行動
【應用篇】你學的不只是看病,更是解決問題的方法-2:系統思考
【應用篇】你學的不只是看病,更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 3:重組問題框架
【應用篇】你學的不只是看病,更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 4:關於直線型直覺偏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