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 Podcast「大人的Small talk」,聽到一集的主題是:為什麼別人總是看不見我的專業?或許是因為你不懂得掌握話語權。這是一個很有趣的主題,因為其實很常聽到「台灣是不尊重專業的鬼島」這類的抱怨,而身為醫師,對於民眾寧可相信坊間到處流竄的各種偏方、傳說,也不信醫生說的話這件事,也深有所感。而在這集Podcast中,講者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為什麼檯面上講話的人不一定是專家
講者以自己的親身經驗為例:他本身是念土木相關科系研究所的。他發現每次公共建設或房屋因為地震或颱風等自然災害出現危機,新聞媒體總是去訪問建築師。他為此感到非常憤怒:
「建築師和土木工程師不同,建築師是處理建築和人之間的關係,而土木工程師是處理建築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天災造成的建築問題,應該是土木工程師比較專業,為什麼大家都去訪問建築師呢?」
後來隨著自己歷練的增加,他漸漸發現了幾個原因:
第一,是這些人講的話,一般民眾比較聽得懂
在這個專業分工的世界下,大部分的人終其一生只能了解自己所從事的領域,而且往往要在自己的領域上專精就要花上非常多的時間,因此,對於其他專業的領域,往往是一竅不通的。因此:這個世界是由99%的外行人所組成的。
因此,如果我們要和這些外行人對話,就要說他們聽得懂的話。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專業,就是用對方聽得懂的話,去告訴他不懂的事情。」而人們也比較喜歡聽自己聽得懂的話。
以建築的例子來說,土木工程師大部分會去從結構力學等方向來分析天災對於建築的影響,然而這些對於外行人來說太精深,太難以理解,因此大家就會比較缺乏興趣。而建築師比較常在和人溝通,因此比較容易用民眾可以理解的話語解釋給大家聽。而民眾聽完之後,覺得似乎可以理解,也不會去管這些解釋是否正確,總之就是信了。
第二,是話語權
講者在這裡又舉了另一個例子:
提到律師,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是謝震武。而提到醫師,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是潘 XX(就算他根本不是醫師)。因為這些人在媒體上有大量的曝光率,因此這些人掌握了話語權。
這個例子應該大多數的醫師都深有所感。背後的原因,也是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是外行人,而外行人無法判斷真偽與優劣,因此,最常在電視上出現,講的話又都是他們聽得懂的這個人,就自然而然成為這個行業的代表,不管他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專業人員。(P.S.並不是要指謝震武律師不好,這只是podcast中的一個例子,來傳達話語權的重要)
專業人員也該嘗試著培養溝通能力
綜合以上所述,專業的人員也應該要試著去培養溝通能力。其一是因為,這樣一來你的專業才會有人聽,也才能夠讓你的專業發揮影響力;其二是因為,讓其他人了解自己的專業後,才能夠吸引到相關的資源,也才能讓自己的專業,甚至整個團隊持續運作下去。
因此,與其抱怨周遭的人不尊重專業,不如開始試著「用別人聽得懂的話,好好把專業傳遞出去吧。」
醫師職涯系列文章
【學習篇】臨床學習的技巧:從學習理論出發
【職涯篇】選科怎麼選?關於職涯,可以參考的思維模式
【職涯篇】米德人物誌訪談:哈佛醫學教育的思辨與激盪收聽筆記
【心態篇】其實你沒有那麼差:關於冒牌者症候群
【心態篇】如何面對焦慮
【工作篇】專業也必備的話語權
【工作篇】年輕工作者必修的六項技能-上:時間管理、專案管理、Excel
【應用篇】你學的不只是看病,更是解決問題的方法-1:從事實到行動
【應用篇】你學的不只是看病,更是解決問題的方法-2:系統思考
【應用篇】你學的不只是看病,更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 3:重組問題框架
【應用篇】你學的不只是看病,更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 4:關於直線型直覺偏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