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本書雖然是很久以前的書,但我覺得是內容還是蠻經典,所以想要再分享一下本書。藉由這本書的介紹,我們可以了解所謂的創意、突破到底是從何而來,以及我們到底該如何透過努力培養出創意的能力。
突破的來源
我們的腦中有兩種模式,是第一種是有意識的,持續思考專注模式;而另一種,則是處於預設之下,讓腦袋自由發散的漫遊模式。過去研究中發現,在專注模式與漫遊模式當中切換的過程,就是突破的關鍵。許多靈感,都是來自於這個過程。
那麼,我們到底要如何達到這個境界呢?我們可以刻意嘗試讓自己開始做一些比較不花腦筋的活動,或者是去接觸不同的環境。藉由刻意讓自己在專注模式以及漫遊模式之間切換,就可以誘發創意的開關。
如何產生突破
有人或許覺得,突破或創新就是一個從無到有的全新想法,但其實,大部分的突破或創意,都是既有概念的互相結合。因此,我們可以透過幾個有助於創新的疑問,來去激發自己思考。例如:是否有不同的檢視方式、是否有不同的使用方式,若做出部分修改會如何,若到新的環境下會如何,若與其他東西互相結合會如何、是否可以用此打造出新的東西、是否可以產生什麼其他的想像。
而有了新的想法後,我們可以透過六頂思考帽的方式,來評估這個想法是否可行。六頂思考冒分別是:代表事實的白色帽子,代表情緒的紅色帽子,代表創新的綠色帽子,代表謹慎懷疑等剎車的黑色帽子,代表樂觀的黃色帽子,以及代表規劃的藍色帽子。
例如,我想要推行一個增加工作效率的計畫,我們可以先戴上白色帽子,去思考目前大家工作的效率如何;接著,再戴上綠色的帽子,思考有沒有什麼可能的方法可以增加大家的效率;再換戴上黃色帽子,思考若計畫成功,會有什麼進步及好處;之後可以戴上紅色帽子,思考推行計畫的過程當中,相關人員可能會有什麼情緒反應;下一步,可以戴上黑色帽子,思考可能會遇到的阻礙以及問題;最後再戴上藍色帽子,思考計劃的主軸,以及該如何進行。
限制突破的因素
有一些自身的因素,也可能會限制自己發揮創意。例如,害怕、焦慮,身體就會出現戰或逃反映,讓大腦停止思考。因此,當我們出現了冒牌者症候群,自我批評,完美主義、害怕失敗、害怕不確定性等狀況時,最重要的是要辨識出這些限制,並且找到解方。
例如,針對冒牌者症候群,可以累積一些自己成功的案例,創造新的自我印象;針對無謂的自我批評,可以創造出一些想像中的,稱讚自己的他人,為自己累積自信;針對完美主義,我們可以透過一次次觀察以及與他人互動,了解人並非完美,而就算自己不完美,也不影響我們和他人的關係;對於害怕失敗的想法。我們可以試著換個框架去思考,也可以試著去練習失敗,讓自己了解失敗的損失並沒有那麼可怕,以及在失敗當中學習;針對不確定性,我們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增加生活當中的確定感,例如賈伯斯總是穿類似的衣服,就是想要減少自己決策的消耗,以及增加生活當中的確定感。另外,也可以透過一些想像的責任轉移技巧,以此來減少自己的焦慮。就算結果沒辦法掌握,也並不是自己的問題。
後記
歷史上的許多突破以及偉大的發明,都是經由創意所產生的。相信都透過這本書的介紹,大家更能夠了解,創意的發生,其實並非只靠天份,而是讓每個人都可以藉由適當的培養,養成創意的能力,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