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本書的作者是安琪拉.達克沃斯。他是哈佛大學神經生物學的學士,牛津大學神經科學碩士,以及賓州大學的心理學博士。 目前也是賓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他曾經獲得被人稱為天才才能獲得的麥克阿瑟獎,但是他本人卻表示,他自己並不是天才,能夠達到這個成就,靠的是恆毅力。 這本書就是他針對恆毅力這個達成成就的重要因子,所書寫的著作。
恆毅力為何重要
過去討論成功人士,大部分的人都是在討論這個人的天賦、聰明、才智。 但其實,在很多成功的案例中,聰明並不是成功的重要條件,而是這個人的恆毅力。
恆毅力,是由熱情和毅力所組成。書中列出了一個公式:
天分 x 努力 = 技能
技能 x 努力 = 成就
所以整體看起來,天分 x 努力的平方 = 成就
所以說,努力其實是加倍重要的。這就是書中提到的恆毅力。我們可以透過許多不同的方式來鍛鍊自己的恆毅力。這其中,包括了內在的驅動力,以及外在的環境力。
內在的驅動力
內在驅動力,分別是興趣、練習、目的,還有希望。
提到興趣,大部分的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但其實那不一定是真的興趣。也有人會講說,我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的興趣。但其實興趣,來自於接觸以及嘗試,所以我們要持續地探索周遭的事物,才會逐漸發掘出自己的興趣。但所謂的興趣,也並不是能夠一直保持著熱情,而是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新觸發。
第二個培養恆毅力的要件是練習。 這邊說的練習,並不是隨興的,可有可無的練習,而是透過刻意練習的方式,加強自己的專業能力。有研究指出,越認真執行刻意練習的人,就能對該項能力更加熟悉,也可以讓自己越容易進入心流模式。
第三個要件是目的。在〈更快樂〉一書當中提到,真正的快樂,來自於兼顧現在的情緒與未來的利益。兒兼顧未來利益的一個方法,就是要了解我們的事情是對他人有利的。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可以從自己可以做什麼事情開始,進而試著去重新設計工作,在工作當中學習以及獲得成就感,以滿足我們的目標。
第四個內在驅動力是希望。書中提到了固定思維以及成長思維的差別,固定思維指的是相信我們能力一出生就決定了,也沒有成長的空間;而成長思維指的是相信我們的能力可以在自己的生命當中不停地成長。成長思維模式,也會讓我們更願意持續挑戰,面對困難,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終將超越。
外在的環境力
而三個培養恆毅力的外在環境力,分別是:教育,課外活動,以及組織文化。
教育指的是在教育小孩時,要進行明智的教養。所謂明智的教養,是指我們要對小孩有所要求,但要注意不要過度的控制。在要求的過程,也要給小孩足夠的支持,給予適時的回饋與激勵。畢竟,我們是希望小孩能夠自我要求以及獨立,而不是希望小孩完全照我們說的走。
第二個可以培養恆毅力外在環境因子,是課外活動。書中提到,許多研究發現,在課外活動當中,如果願意持續堅持到底的人,未來會比較容易有足夠的恆毅力。 這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藉由課外活動的訓練,讓人們培養出堅持的能力以及習慣,藉此來訓練恆毅力。
第三個培養恆毅力的方式,是通過組織文化的方式。 我們身處的組織對於我們的影響超乎想像。 如果我們身處充滿恆毅力的組織,不管是領導者或者是同儕,都可以作為激勵我們的對象的話,久而久之,在這樣的潛移默化之下,我們也會逐漸培養出恆毅力。
後記
看完這本書,讓我想到了許多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故事。過去曾讀過一篇叫做〈傷仲永〉的文章,文章中提到,有一個小神童,叫做方仲永,五歲時,還未受過教育,就會寫詩,被大家稱為神童。但後來由於缺乏持續的學習,後來長大後,也不過就跟普通人一樣而已。這讓我想起我小時候,也常常落入缺乏恆毅力的缺陷當中,做事情總是缺乏持續練習的恆心。遇到了一點挫折,就覺得自己沒有天分,不想努力,而想要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