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高績效心智:終止低等勤奮

by Allen Chen
高績效心智:終止低等勤奮

你工作有效率嗎?還是你相信,只要努力,就能勤能補拙呢?有句話是這樣講的:「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也有人說,我們要終止「低等勤奮」。究竟,我們應該要如何努力,才能夠脫離低效的努力,成為高效率的人呢?

這本〈高績效心智〉的作者,莫頓.韓森,是史丹佛大學商學院的博士,也曾在波士頓顧問集團任職,目前是加州大學管理學的教授,同時也是研究企業績效與表現的權威。這本書當中,收錄了他認為如何提高績效的核心作法。主要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分別是「提高自己工作效率」,與「提高與他人合作效率」。


如何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書中提到,我們可以透過以下幾種方法,來提高自己工作的效率。

1. 雙重專注

所謂的雙重專注,是指辨認出重要的事,在這些重要的事,全心投入。而在其他比較不重要的事情,則不必要花太多的心力。要達到此目標,我們可以嘗試著去精簡我們的任務,包括把一些不重要的工作外包,或者甚至在適當的情形下,拒絕接受更多的工作量。畢竟,以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所有的選擇,都是有「機會成本」的,我們決定花時間做一件事,就代表我們這個時間無法再做其他事情。因此,讓自己維持高產出,是很必要的。

艾森豪決策矩陣裡面也有類似的概念,矩陣的核心概念是將任務分為四個類別:重要且緊急、重要但不緊急、不重要但緊急、不重要且不緊急。在這個框架中,我們應該首先處理「重要且緊急」的任務,然後為「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務留出時間,而對於「不重要且不緊急」的任務則應該儘可能忽略,避免它們占用過多的精力。

2. 重新設計工作

重新設計工作,涉及對工作的目標、流程和方式進行調整,以提高工作效率,並讓工作過程成為一個學習與成長的機會。

例如,可以重新設置工作的目標,以決定這個工作可以創造多少價值,以及可能對他人帶來多少影響。有個經典的故事是這樣的:三個工人,都在砌一面牆,第一個工人說:「我在砌牆」,第二個工人說:「我在工作賺錢」,而第三個工人則是說:「我正在蓋一座大教堂,等蓋好之後,這座教堂就會成為許多的人心靈的寄託。」

另外,也可以重新設計工作的流程,讓工作過程更有效率。或者是讓自己在工作的過程當中,可以學習或者是獲得能力的成長,建立起複利效應。有一句經典名言是這樣說的:「如果給我六個小時砍樹,我會用前面四個小時,先把斧頭磨利。」這就是重新設計工作,讓自己更有效率的方式。

3. 建立學習迴圈

所謂的學習迴圈,是使用刻意練習的概念,將技能拆解成許多的小部分,每次實踐後,嘗試獲得反饋並且改進,久而久之,我們的能力就會在工作當中逐漸提升,效率也會逐漸增加。

以前我還在當實習醫生時,晚上值班會需要幫忙做病人的心電圖。當時我們有個同學,不僅僅把這件事當作是一件工作,而是每次做完心電圖後,先自己練習判讀一遍,之後和學長姐討論。久而久之,他心電圖判讀的功力,就遠遠超出我們其他人許多。這就是建立學習迴圈的最好例子。

4. 結合熱情跟使命感

所謂的熱情,是指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使命感則是為他人產生貢獻。在更快樂這本書當中也有提到,真實的快樂,是結合當下的情緒,以及未來的目標。結合熱情與使命感,正是同時滿足當下情緒以及未來目標的方式。

在探討工作內在動機的「自我決定論」也提到,內在動機,來自於「自主性」、「勝任感」以及「關聯性」三大要素。「關聯性」,指的就是我們的所作所為,會對他人帶來何種影響。使命感,就是一種提供關聯性的最好方式。


如何與他人高績效合作

要如何與其他人達到高績效的合作,這本書提供了三個方法。

1. 運用巧毅力

運用巧毅力的一種方式,是從對方的角度思考。如果和別人的溝通,都只是單純要求,又或者是都用責罵或是指責的態度,大部分的人都會產生防衛的心態,進而不想配合。在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書中也有提到,談判的一大重點,是「以對方為主」,要先去了解對方到底想要什麼,尊重對方,才有溝通和談判的可能。

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藉由自己的行動,來喚起他人的情緒以及使命感,讓對方願意加入。有一張在 FB 上流傳已久的對照圖,顯示出「老闆」和「領導者」之間的差別。老闆是坐在高處,指揮員工做事。而領導者則是身先士卒,親身示範給員工看。這也是一種透過自身行動,帶動他人加入的巧毅力。

2. 廣納多元的意見,徹底討論,同心協力

真正的團隊,是在討論時可以充分表達不同的想法,甚至產生辯論都沒關係,但只要達成共識後,就一起執行。而不是在開會時大家都無法表達意見,在私底下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行動。這樣就會像是多頭馬車一樣,效率低落。

而如何讓大家在討論時,可以放心的表達意見,避免落入沉默的螺旋,造成持相反意見的人不願表達,也是一門學問。或許我們可以參考在〈商業洞察力〉書中提到的,設定魔鬼代言人,預先指定一個專門唱反調的人,做為示範作用,讓大家更能夠願意發表不同的意見。

3. 合作時重質不重量

固然與他人合作的過程,可能會產生出不同的想法,但合作的過程當中,也會有溝通和回報的成本。因此,並不是為了合作而合作,而是要考量這個合作是否可以增進自己的效率,才進行合作。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隊伍當中走的最慢的人,決定了隊伍前進的速度。」因此,在合作時,也要注意是否會有拖慢大家進度的人,如果有的話,可能也要適時的調整合作的方針,以免整個團隊被連累。


後記

雖然這本書也出很久了,但我覺得書中提到關於提升自己效率,以及提升與他人合作效率的方法,還是非常經典。畢竟在這個工作只增不減的時代,我們總是會需要達成交辦事項,或者是與他人合作。因此掌握提升效率的技巧不僅是必須的,也是每個職場人不可忽視的生存之道。

其他相關貼文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