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這本書的書名,叫做〈打造第二大腦〉,但我覺得他更像是告訴我們如何作筆記,以及建構我們知識體系的一本書。數位筆記就像是我們的第二大腦,可以幫助我們儲存知識,以及在我們需要的時候擷取出來。
這本書的作者,提亞戈.佛特,是一位頂尖的生產力專家,也在紐約時報、哈佛商業評論等刊物,發表過不少的文章。他也開立了「打造第二大腦」課程,教過超過五千名學生如何作好數位知識管理。
書中提到,我們在建構知識筆記的時候,可以用一個「code」的口訣,來進行整理與歸納]。Code,分別是 capture,organize,distill,express 的縮寫。
Capture
capture,指的是獲取知識,也是建立起知識銀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要小心的是避免過度,還有不及。不及很好理解,因為當我們做的筆記太少,我們能夠學習的東西就比較少,要運用時能夠查詢到的知識也比較少。而過度的部分,則是大家,包括我自己之前也時常落入的陷阱。過度的獲取,是指我們可能看到什麼姿勢都想要,變成只是不停的囤積知識,但卻沒有去思考哪些是對自己有用的。畢竟人的精力,以及腦力都是有限的,囤積過多不重要的知識,只會讓我們分心。
而該如何避免過度的囤積呢?我們可以去思考說這個知識對我們是否有啟發,是否有實際上的功用,是否與自己有關,以及是否出乎我們意料。只有這些跟我們有關,有共鳴的知識,才有囤積以及獲取的必要。
Organize
organize,指的是組織。畢竟零散的知識並不能為我們所用,而是要經過萃取以及消化後,才有辦法使用。除此之外,將知識作好有系統化的整理,也可以幫助我們未來在查找時比較方便。
建構知識體系的分類方式,有許多不同的架構。而書中提到了用 para 的方式來進行。Para 指的是 project,Area,Resources,Archives 的縮寫。Project 指的是短期任務,是我們在一定的期限內要去執行的專案。Area 則是長期的責任範圍,例如我們持續在學習以及精進的領域。Resources,則是一些未來可能有用,但現在可能暫時用不到的知識,就會放在 Resources 裡面。Archives 是備而不用的的內容,可能目前並沒有需要,但是未來可能總有一天我們需要翻出來的知識。
Distill
Distill,是萃取的意思,意思是說,我們的筆記要能化為重點,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的把所有的知識都記錄進去。
書中提到,我們可以用累進式摘要的方式,突顯出最重要的重點。例如,我們第一次可以先寫下筆記。在第二次的時候,把筆記當中最重要的關鍵字用螢光筆標示出來,這就是整段文字當中的文眼。有的時候,對於真正重要的知識,或者是我們想要開始進行行動的內容,我們可以加上重點摘要,未來,我們只要閱讀重點摘要,就可以非常快速地了解這段文字當中的核心概念,或者是執行步驟。
Express
最後則是產出,express,這指的是,要透過產出,我們的筆記才能夠被我真正被我們使用。我們該如何有效率的利用我們在筆記過程當中累積下來的東西,達到產出呢?我們可以先從最小的產物來去進行。
在朱麒的文章也提到了,他在寫作時,有時會先在 FB 上針對一些重點發短文,而有一些回響不錯的文章,他會在把它們重組,或者是或寫成部落格的長文。這個過程就是重組每個小單元,創造無摩擦產出的關鍵。
後記
我覺得這本書架構清楚,是蠻好閱讀的書籍。書中也針對建立知識體系的方式有很完整的介紹,可以做為大家的參考。
不過,畢竟每個人建立知識的方式、用途都不太一樣,所以適合每個人的組織方式也不一定完全相同,因此或許不必太過於一定要符合書中所建議的框架,只要理解知識要經過篩選、整理、消化、輸出的步驟,才會變成真正屬於自己的知識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