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曾經有過這種感覺:「覺得目前的工作,好像沒有太大的興趣。」「但不做,又沒有收入。」「人生好像就這樣卡住了,不上不下的。」「看 FB 上,別人好像過得都比自己好。」「不知道自己的職涯規劃出了甚麼問題。」如果你有這樣的煩惱,那麼這本〈長線思維〉,應該會很適合你。
作者多利.克拉克,在杜克大學與哥倫比亞大學的商學院擔任教授,曾獲選為全球五十大管理思想家。在這本書當中,多利.克拉克告訴我們,「該如何運用長線思維,規劃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以下是幾個我非常有共鳴的地方:
學會留白,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
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將忙碌與高效能做連結,認為一個人越忙,代表他越有能力,或者越受歡迎,才會有那麼多事情需要處理。但實際上,過度的忙碌並不一定代表真正的成長,可能只是被一次又一次的繁瑣工作站用時間,落入所謂的「低等勤奮」,並不會對長期目標有幫助。真正關鍵的是學會適當的取捨,專注於對自己發展最重要的事情。
書中另外提到一個小技巧,就是在別人找我們幫忙時,可以先詢問一些細節。有一些人只是亂槍打鳥,想要把找到一個負責的人就好。但是透過預先詳細詢問,我們可能會發現,某些工作其實也並不適合找自己,又或者是詢問者根本不知道他們需要什麼。這樣的情況,與其接下不適合自己的工作,不如一開始就好好篩選。
在〈把時間買回來〉一書當中,也有提到,我們可以把工作依照「是否賺錢」以及「是否讓自己充滿能量」兩個維度,來分成四個象限。其中,如果不賺錢,又消耗能量工作,最好是可以外包,這樣才能夠保護最重要的專注力。
例如我們時常看到許多企業老闆,都會有一個秘書或是特別助理,這個特別助理,負責處理一些相對來說較不重要,但會花掉不少時間的瑣事,例如行程安排、聯絡、各種行政庶務等。這就是因為老闆要專注於戰略規劃和大方向決策。這樣的做法不僅能讓他節省時間,也能保證他在核心領域發揮出最大的價值。
設定明確目標,利用 20% 的時間探索
當我們無法清楚界定目標時,就容易陷入無方向的忙碌中。要避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興趣出發,先多多嘗試自己的興趣,找到真正的心之所向後,就可以利用額外的時間,逐步發展自己相關的核心能力,並透過不斷的學習來邁向自己的目標。
在 google,有一個 20% 時間的概念,指的就是員工被鼓勵利用 20% 的工作時間,去嘗試一些他們自己有興趣,但跟工作不一定有直接相關的事情。有不少好用的功能,例如 Gmail、google 新聞等,就是在這個 20% 的時間下出現的產物。
另外,先用 20% 的時間探索,也可以避免自己在一股腦地投入其他工作之後,反而發現不是自己真正的興趣,或者是發展不順利,最後以失敗收場。由於只佔了 20% 的時間,所以就算最後的結果不如理想,也不至於損失太多。但如果順利成功了,就會對自己的人生帶來不少改變。
低頭專心做,抬頭找機會
書中提到了一個「職涯波段思考法」,可以讓我們參考。所謂的職涯波段思考法,指的是一個人的職涯可以大略分成四個階段:學習、創造、連結、收穫。學習,是在累積我們的職涯當中所需要的核心能力。但要對他人產生貢獻,則重點在於創造。只有創造出來的東西,才能真正產生影響力。創造出作品之後,就要與他人展開聯結,透過各種行銷,來將我們的價值傳遞給需要的人。最後一步,則是收穫,意思就是我們藉由創造出來的價值,來獲得相對應的報酬。「創造價值、傳遞價值、收穫價值」,就是商業模式的一個循環。
因此,在我們職涯當中,有一個階段是要低頭專心做,累積能力,創造產品。之後,則是要抬頭找機會,讓自己能夠被看到,被發現,進而能夠產生更多影響力。以醫師的職涯發展為例,念書和住院醫師的階段,就是學習的過程,而擔任主治醫師後,就是開始創造、連結、收穫的過程。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一個人的職涯,並不只會有一個循環。不少人是重複了無數次「學習、創造、連結、收穫」的迴圈。畢竟當輸出到一個階段,我們總會有覺得好像江郎才盡的時候,這時,就要透過再次的學習,才能夠讓自己有更多能力做出更多的創造。
人生是指數,而非線性
在創業或成長的過程中,許多人常常急於看到快速的結果。然而,真正的成長是緩慢的,需要時間來積累,並在長期的堅持中逐步顯現出成果。一般人對於成長時常產生一個誤解,就是以為成長是「線性的」,我們付出了多少努力,就會獲得多少收穫。但實際上,成長時常是「指數性」的,當我們累積到一定的程度後,成果才會一次出現。
以日本人氣小說家「東野圭吾」為例,他原本是工程師,後來因為興趣,開始嘗試寫作,拿到「江戶川亂步獎」後,於 27 歲決定投入全職寫作。然而,在這之後他卻依然默默無名,直到 40 歲左右才藉由〈白夜行〉這部小說,成為家喻戶曉的作家。
比爾蓋茲曾說過:「我們總是高估未來 2 年會發生的改變,低估了未來 10 年將發生的改變。」這也是這本書〈長線思維〉最好的註解。
後記
前一陣子,有一個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為主題的小短片,受到不少人認同。我覺得這也是一種「長線思維」的應用。不要用自己的剛開始,去與別人十年、二十年累積的成果比較。就像書中所分享的,只要透過留白、探索、學習、分享、累積,我們的人生,也可以逐漸地朝自己理想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