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會覺得目前生活當中要處理的事情太多,時間總是不夠用,忙不過來。又或者是覺得自己雖然很忙,但卻總是感覺一事無成。這本〈少,但是更好〉,或許可以為你提供一個解答。
這本書的作者是葛瑞格.麥基昂。他本身有史丹福大學 MBA 的學位,是《哈佛商業評論》最受歡迎的部落客,也同時在奉行「專準主義」,並在史丹佛大學與人合開「設計精簡生活」的課程。這本書,就是他簡介何謂「專準主義」,以及告訴我們,為什麼少,可能會讓我們的生活更好。
以下是一些我覺得蠻值得分享給大家的重點:
專準主義
在這本書中,翻轉過去我們總是來者不拒,把吃苦當作吃補,勤能補拙的想法。反之,書中提倡專準主義。專準主義,有三個核心思維,分別是「我可以選擇我要做什麼」,「只有少數事情真正重要」,以及「我不必做每一件事情」
如何選擇
我們要如何選擇,哪些事情,才是我們真正要做的事情呢?書中建議,我們可以採用一個 90% 法則的判斷方式。90% 法則是指,我們先訂出一個評分的標準,如果這件事情,在這個標準之下,沒辦法拿倒 90 分以上,那就代表我們不必去做。書中有一句話很經典的反映出專準主義的精神:「如果不是絕對需要,那麼就是不需要」。
另外,我們要小心現狀偏誤。所謂的現狀偏誤,是指我們對於現在做的事情習以為常,而沒有自己去思考目前做的這些事情是否真的需要。另外,還有一個我們常犯的錯誤是稟賦效應。稟賦效應指的是,我們會誤以為我們正在做的事情非常重要,但其實大部分的事,都可以精簡或者是交由別人來做,沒有什麼事情是一定非你做不可的。
減法思維
書中提到,真正有效率以及產值的,其實並不是加法,而是減法。例如米開朗基羅在雕刻的時候,已經看到大理石當中雕像的樣貌了,他所做的只是移除那些多餘的部分。我們的工作也是一樣,與其加上很多的元素,有的時候刪除一些不必要的東西,反而才是更能夠突出重點,去蕪存菁的方式。例如簡報的核心,就是去除多餘的雜訊,只留下想要傳達給聽眾的資訊,才不會讓聽眾反而眼花撩亂。
另外,有的時候減法,也是移除障礙的一種方式。在工作流程當中,通常會有一個速率決定步驟。這個步驟可能是某個動作很慢的人,或者是某個效率低落的部門。例如之前在施打疫苗時,通常會發現,人都是卡在某個關卡,例如開單的關卡、打針的關卡,或者是報到核對資料的關卡。這個時候,我們只需要去把這個速率決定步驟的環節處理好,或者是移除相關的障礙,整個流程就會順暢很多。
建立界線,勇敢說不
另外,我們必須要學會設立界線,勇敢說不。關於設立界限,書中有一段話非常好:「我們的生活中往往有某個人比其他人更需要我們的關注。這些人會把他們的問題變成我們的問題。他們會使我們從自己的目標上分散了注意力。他們只在乎自己的待辦事項。假使我們任由他們這麼做,他們會為了對他們至關重要的活動──而非那些對我們至關重要的活動──而吸乾我們的時間和精力,並阻礙我們做出最高程度的貢獻。」因此,維護我們的時間跟注意力,設立適當的界線,勇敢說不,是非常重要的。
大部分的人會擔心如果拒絕別人,會破壞跟別人的關係。但研究指出,大部分勇敢拒絕的人,其實並不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反而會贏得別人的尊重。另外,書中提到了一些說不的想法。例如,我們可以用比較委婉的方式,例如短暫的沉默,或者是說要先確認一下行程,然後再回絕對方。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跟對方表達我們的限制,例如可以跟對方說如果說要做這件事情的話,有沒有其他事情是我可以分出去,讓別人幫忙的,以控管自己手上的工作量。另外,也可以在說不時,推薦對方其他的方式,例如說雖然我不行,但你可以去找某個人幫忙,以減少對方被我們拒絕時的不適。
後記
我覺得這本書當中提到的專準主義,其實是現代資訊爆炸的社會當中蠻重要的一個解方。由於現在社會的需要做的事情太多,所以如果什麼事情都要做的話,反而很容易會耗盡我們的時間跟精力。但其實一個人人生當中最重要的資產,就是時間跟精力。因此如何好好保存我們這些寶貴的資源,非常重要。
在醫療行業也是如此,醫院的管理方式,設立了太多品質管理的指標。這會使得醫療人員除了臨床業務以外,還要分心來去達成這些指標。在這過程當中,其實是耗盡醫療人員的心力。我覺得在管理上,也可以仿效專準主義的方式,盡量減少在醫療人員身上的一些不必要的工作,進而讓醫療人員可以更加專注在必要的工作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