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曾經有過明明知道應該要做什麼,但心裡卻一直有種抗拒行動的感覺,導致最後時常來不及。又或者是每次的工作,都在壓死線前非常匆忙地完成。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可能正在受拖延症候群所困擾。
這本書的作者是珍.博克以及萊諾拉.袁。他們兩位是心理醫師,也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開設拖延團體治療。可以說,這兩位醫師,是治療拖延症候群的專家。這本書就是他們針對拖延的成因,做出詳細的解說,以及針對不同原因對症下藥的一本著作。
為什麼會拖延
書中提到,拖延通常有幾個原因。
第一種,是害怕失敗。這類的人,他無法忍受失敗。一方面,他害怕失敗代表著對自己的否定。另外的可能是,有些人總是認為,所有問題都有一個標準答案,如果不知道這個標準答案,就會因為害怕犯錯而裹足不前。這種人,通常抱著固定的思維,也就是說,他認為一件事的成敗,就會決定他能力的好壞。
第二種,是害怕成功。有些人害怕在投入的過程當中,會需要付出很多心力,造成不少麻煩,讓自己深陷其中。除此之外,也有些人想要避免競爭,他害怕自己如果為了成功而做事,與別人競爭,最終會傷害到別人,或者是傷害到自己。另外也有一些人,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覺得成功的機會不會落在他身上,如果真的成功,他也會覺得自己可能只是運氣好,有種冒牌者症候群的感覺。
第三種,則是反抗權威。有些人是覺得這件事情與他無關,並不屬於他的職責。又或者是,他並不想要照著別人說的方式做。所以他會藉由拖延來反抗,藉由拖延來宣示他自己對於自己生活的主控權。
如何終止拖延
而我們該如何終止拖延呢?整體來說,拖延分成四大因素,分別是對自己缺乏自信,覺得任務令人反感,目標太遙遠,以及難以自我掌控。我們可以試著先去盤點自己拖延時給自己的藉口,來找出自己拖延的原因,並且針對這個原因,採取解決的方案,以終止自己的拖延。
例如,如果對自己缺乏自信的話,就可以在一個大目標的過程當中,定下一些小的目標,當我們完成這些目標時,就給自己一個獎勵。藉由這些小贏的方式,讓自己逐漸的累積自信,進而能夠完成一個遠大的目標。
如果是針對任務令人反感,我們可以在這個任務當中設計一些小小的獎勵。例如完成一定的進度後,就吃一頓大餐,來讓這個任務能夠比較好接受一點。除此之外,也可以尋找一起完成的盟友,有盟友的互相鼓勵與支持,就可以讓自己更有動力。或是說,我們也可以將這個任務交辦出去,或者是設定做這個任務的一個期限,來讓自己不要一直陷入這個反感的任務當中。
有的時候目標太遠大,也會讓人覺得難以企及,進而產生拖延。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試著將這些大目標切成很多個小小的目標,每次先完成一個小目標就好。因為完成小目標,不會花費太多時間,會讓我們比較容易開始進行。而當我們完成一個個小目標的時候,大目標也就逐漸的完成了。
若是對自己難以掌控,我們可以去思考難以掌控的原因。有的時候,可以適當地刻意放鬆身心,畢竟過於緊繃的狀態,是無法讓自己好好的投入事情的。也可以去學一些情緒管理的方式,例如冥想或者是正念。唯有調整好自己的狀態,我們才有足夠的動力繼續前進。
後記
就我自己來說,我自己過去也是一個蠻常拖延的人。分析之後,我覺得我似乎三種類型的原因都有。一開始是害怕做錯而失敗,所以總是害怕嘗試。後來,又容易覺得不知道這件事的目標為何,因此就不想去做。最後就是因為害怕在一件我不知道意義如何的事情上花太多時間,就不想跨出第一步。
在這本書中,有一段擺脫拖延者的信條,我覺得蠻值得分享給大家的:
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
努力嘗試是好事,而非愚蠢或軟弱的表現。
失敗並不危險,在人生中是稀鬆平常的事。
真正的失敗是不去經歷。
每個人的能力都有極限,包括我自己。
一件事如果值得去做,就值得犯錯。
挑戰可以幫助成長。
我有資格成功,我可以因應別人對我成功的反應。
這次做好,下次還有機會。
按照別人的規矩做事,不表示我毫無權力。
展現真實自我,就可以和喜歡真實自我的人建立真實的關係。
可能的答案很多,我需要找出我覺得恰當的答案。